Feedback
  • 马里那斯·范德博教授

    (Teacher 荷兰莱顿大学)

    Summer school of Renmin University with choice courses and sound procedures provides golden opportunities for students to acquire new knowledge and approach the frontier of studies.

  • Anne Holopainen

    (Student 芬兰)

    The one on one volunteer service of Summer School is excellent. Through the communication and interaction with volunteers, I glimpsed and experienced life in RUC in a very real sense.

> Voices
What the volunteers say?

By ISS Volunteers

友谊为翼 重铸巴别塔
天气伴着飘落的黄叶嗖嗖转凉之时,金秋的碎语已经在林木之间喃喃响起。在行李箱的轮子鸣响的九月,怀着对大三的憧憬和期待,我再次踏上归途,从南亚的岛国斯里兰卡回到了这座熟悉的校园。
手机在口袋里震动,新的邮件显示在未读消息的列表上。远在天边的德国图宾根的朋友发来了问候,想必此时,盖着浓浓邮戳和人民大学信封的邮件已经在他的手上,里面安静的躺着他的成绩单。
然后是暮色垂临,夕阳西下。焚风萧萧,穿城而过,我的眼边浮现起了那个刚刚送走的七月,青天之下,一地黄绿。
小伙伴是德国人,带着浓浓的西德城市口音。当我开着玩笑说,你的资料条上的web.de后缀让我琢磨不出你是哪里人时,Valentin爽朗一笑,说当然是来自图宾根。在开怀畅谈德国和中国的历史文化之中,小小的出租车开上了机场路,一段难忘的友谊就此开始。
对于从未到过中国的他来讲,这里的一切都让他着迷。在注册报到之时,他就踊跃报下了所有的周末游览活动。我一度对此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并询问缘由。小伙伴抱着苹果电脑,敲着世界杯比赛的信息,对我说道:对于他们来讲,中国是如此神奇。在故宫和天坛风姿的深处,他相信那里不仅展现着曾经作为传统中国的历史文化风貌,也藏着一个古老东方国家的神奇与暗语。在每一次清晨和黄昏,我都以送别和迎接来为他在这座城市里的冒险与发现起笔,而每次归来的欢笑与疲惫,也构成了七月那些留在我们心底深处的声音。
德国和中国非常像。在学习汉语历史和文化时,我们一起讨论。自从迪伦马特笔下那位荒谬的罗慕罗斯大帝在公元476年为西罗马画上一个句号之后,驰骋在欧洲大地上的日耳曼人就开始了俯瞰欧洲的征程。直到第二罗马帝国,也即神圣德意志帝国工程的完成,千年以来它都以博大精深的中世纪文化,独具鳌头于欧亚大陆之西。我仍然记得Valentin眼角那一丝闪过的星光,我从中感受到了两个文明在千年时间尺度上的兴衰荣辱之语,也彻底而真实地开始明白我们相识相聚于北京和人民大学的意义。
古代神话说,上帝为了惩罚人类意图通天的逆举,而毁掉了巴别塔,并以不同的语言隔阂了曾经是兄弟手足的人类。但在今天,这个绚烂的七月,我们一道用友谊重铸了那座遗失的巴别塔。我们并不期待一个完全相同、整齐划一的世界和未来,相反,多样性之间产生的尊重与理解,是彼此都得以进步的真正前提。一个七月的国际小学期虽然落下了帷幕,时间也已经自顾自地慢慢走远,但我们都不会忘记这段相逢与互助的可爱时光。在那难忘的边缘和缝隙里,盛开着我们对彼此的祈愿,以及对这个世界更深的热爱。
(国际小学期志愿者唐承祚供稿)
文化激荡国际胸怀
 
非常荣幸成为2014年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小学期志愿者中的一员。在为期一个月的志愿活动中,我结识了美国小伙伴James Pyle和芬兰小伙伴温思远,并陪同一百多名国际学生参观居庸关长城。这些志愿活动带给我很多方面的收获。
像其他志愿活动一样,在这个过程中,我认识了很多朋友。他们来自全球的五大洲,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我的partner——James Pyle。我们聊着各种各样的话题,大到中美政治,小到学校布局。他告诉我美国人是如何看待中国人的,这不免给我带来一些思考。我陪同他办理电话卡,去图书馆借书,去书店买地图。我们交换礼物,结下了深厚友谊。除了James,还有一位芬兰的小伙伴温思远。他的partner离校时间比较早,我曾陪他去找注射疫苗的地方。我们也交谈过英语在两个国家的普及程度。这些朋友带给我欢笑,感谢他们的出现。
其次,这次志愿活动对我的思想认识产生了一定影响。通过与James的交流,我感受到中美两国的文化差异,有时这确实会对我们的相互理解造成一定影响,但在克服这些影响的过程中,我更发现美国文化制度中,对于个人自由的向往之情异常强烈,他们对个人自由的追求超过对集体利益的追求。我想这就是中美之间很重要的差距。中国人讲求以和为贵,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而美国人更推崇个人英雄主义,个人的自由高于一切。通过和一位来自津巴布韦的同学交谈,我得知非洲一些国家和地区在全球的地位仍很低下,贫穷仍是非洲的代名词。身为一名有理想的中国大学生,不仅要以振兴中华为己任,更要有超出民族情怀的全球梦。不仅要让中国强大,更要让世界充满和平。
此外,这一阶段的学习对我的英语有很大的提高。每天都会同说英语的人交流,不仅有利于增加词汇量,更对提高英语听力和口语有很大帮助。很多著名的经济学教材和论文都是英文版的,所以英语能力的提高对于我的学业会有很大帮助。而从国家角度而言,更有深远意义,英语作为一种语言,更重要的是交流传达信息的功能。面对世界,国人要想传播中国的声音,必须要加强自己的英语水平。
此次国际小学期志愿活动,是我人生的一笔财富。它丰富了我的人生经历,开拓了我的眼界,激起了我走出中国,走向世界的想法。同时,这也是我第一次在短时间内同如此多的外国友人交谈,它会留在我的记忆长河中,永生难忘。
 
(国际小学期志愿者冯譞供稿)
 
 
互助成长友谊长存
 
去年暑假因为种种原因,没能参加国际小学期志愿活动,后来听朋友们的描述,感到十分遗憾。于是今年早早地申请了国际小学期志愿者,并顺利开始了为期四周的国际小学期志愿活动。
尽管由于考试周的安排,国际小学期志愿者筹备会当天没能亲自到场,但从朋友手中接过那张窄窄的印有一个陌生名字与联系方式的纸条时,我还是无法掩盖心中的激动。想到在未来短短四周的时间里,这张纸上看似与我无关的名字将成为我所熟悉的一个朋友,我便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给她写了第一封邮件。
令我颇感意外的,是她迅速的回复。我的Partner叫Noa,她这次来我校参加国际小学期的主要目的是学习中文。当时,尽管是在期末考试期间,她却总是抽出时间查看邮件并给我回信。看着她努力敲打出的不熟练的中文,我感受到了相隔几个时区的热情。
她抵达中国后,我们之间采用短信联系。因为双方的日程安排不同(她的课与我的课刚好相错),周末我也有其他志愿活动,导致我们一直无法找到合适的时间一起交流。后来终于能有时间见面,但也只是吃了简短的午餐。我们之间更多的交流是通过短信交流。
记得有一天晚上她突然联系我,从她断断续续的中文里我并无法得知准确的情况,这导致我一度有些紧张,以为她遇到了什么麻烦。后来才知道,是她和她的朋友们跑遍了校内和学校周边的书店,都无法买到中文课上需要的教材,他们都很着急,不知道该怎么办。幸运的是,我从亚马逊和当当网顺利地找到了那本教材,可各大网络书店库存都仅剩一两本,几经周折,最终凑齐4本书。这一过程虽然花费了我一些时间,但能帮到她,我真的十分高兴。
感谢学校提供了这个机会,让我结交了新的朋友。今后,我想我会一直和她保持联系,这段友谊一定会成为回忆的宝石。
(国际小学期志愿者唐雨琪供稿)
 
 
美食美景真意真情
 
在2014年暑假,我选修国际小学期课程的同时参加了国际小学期志愿者的活动。这个志愿活动让我本来平淡无奇的暑期生活变得异常有趣,它不仅让我收获了友情,更增加了我对异国文化的理解。直到现在,做志愿者时的点点滴滴仍旧荡漾在我心间。
我的搭档是一个安哥拉裔法国男生,名字叫Tesouro。他有着高高的个子,典型的黑人皮肤,雄浑的嗓音还有甜甜的腼腆的笑容。我还记得第一次见到他是在国际小学期的开学典礼上,他用不怎么流利的英文跟我问好,在聊天时还时不时地露出腼腆的笑容。他对中国文化很感兴趣,因此当我提出可以带他游览北京的时候他欣喜若狂。之后我们就真的和另外两对伙伴来了一个“六人之旅”。我们在国际小学期的一个周末一起去参观了北海公园和后海等北京的著名景点。我们一起乘公交车,一起坐地铁,还一起享用了老北京酸奶。Tesouro很喜欢拍照,无论去哪儿都带着相机,在游览景点时也不例外。他最喜欢北京的烟袋斜街胡同,在那儿拍了许多照片。他总会邀请我们一起合照,于是到最后,每到一个景点,我们都会自觉地帮助他寻觅特色美景来合照。相信在他回国时,那个小小的相机里一定已经装了百余张记录着美好回忆的合照。
Tesouro还对中文特别感兴趣,于是我提出由我来教他一些中文的日常用语,同时他也可以教我一些法语,他欣然应允。因此我们的对话中总是夹杂着中文和法语。可以说,志愿活动结束时,我俩都收获到了许多。他在回法国后还给我发来了邮件,邀请我去法国玩,这不禁让我感叹:友情是没有语言障碍的,更是没有国界的,只要你以诚待人,就一定能收获到他人的友情。
作为本次志愿活动的骨干,我还参与了外国学生报到的工作,包括帮助他们登记注册,领取学生证等。虽然当天我和我的搭档非常地忙碌,还要时不时地应对突发状况,但是能够作为一名人民大学的学生给外国学生提供一些帮助,并向他们展示中国人的热情好客,我感到开心与自豪。当最后工作圆满完成时,我相信,在场的志愿者们都露出了满意的笑容,不仅仅是因为我们完成了任务,更因为志愿活动的本质就是为了帮助他人,而帮助、服务他人带给志愿者的感受是无比幸福。
我一直为能有这次志愿活动的经历而感到幸运,因为我在其中学到了太多太多。这次志愿活动不仅培养了我的语言表达能力、组织安排能力、应急能力,让我能有机会为他人提供帮助,更让我交到了很多外国朋友,让我对外国文化有了不一样的、更深的了解。今后,我一定会更多地参与类似的志愿活动,让我能够在帮助他人的同时提升自己!
(国际小学期志愿者陈昱汐供稿)
 
 
相遇在盛夏
 
2014年夏天是我在人民大学度过的第一个夏天,在这个夏天里,我参加了中国人民大学的国际小学期,同时有幸加入了国际小学期的志愿活动。在这个美丽的夏天,我遇见了来自五湖四海的朋友,结识了一位跨国的知己Ozan Sahin,度过了一段值得铭记和值得珍惜的美好时光。
虽然我是一名大一的新生,但在之前的社团经验中,我已经积累了许多与外国友人打交道的经验,同时我也十分乐意帮助远道而来的同学们适应人民大学的生活。因此,在国际小学期志愿者招募伊始,我就积极地报名,并且期待着能与外国的同学们共同度过一个月的没回时光。 
Ozan Sahin是瑞士日内瓦大学孔子学院的一名学生,主修社会科学,他一直对中国文化有着深深的热爱,同时他也是我在国际小学期的一对一小伙伴。在他启程前往中国之前,我们就取得了联系,通过电子邮件我向他介绍了国际小学期的报道事项以及在人民大学生活的点点滴滴,我们都很期待彼此的第一次见面。
7月1日,报到当天,我见到了Sahin,他是土耳其人,身材高大为人友善,我们相谈甚欢。之后我协助Sahin完成了基本的报到事项,并且安排好住宿以及相关事宜。在接下来的几天时间里,我们共同参加了国际小学期的开学典礼,聆听了来自世界各地的老师和同学的声音;我们交流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Sahin讲述着他对中国武术和中国美食的钟爱……虽然我们之间的年龄相差十几岁,虽然我们的沟通交流仍然存在不顺,但是彼此的亲切和友爱却将我们的心灵拉近。
在与Sahin相处的过程中,我也深深地被他身上坚毅和执着的品质所打动。Sahin十分热爱中国武术,在中国逗留的这一个月,他在平安里附近一家的武馆拜师学艺,为了不耽误学校的正常上课,他需要每天四点钟起床,才能按时赶到武馆,训练结束以后又马不停蹄地赶回学校,开始一天充实的生活。Sahin在一次与我聊天时谈到这些问题,他说“唯有热爱,方能坚持”。这也让我逐渐开始反思是否对自己的学习,自己的工作有着足够的热爱,是否能像Sahin一样真正乐此不疲。
美好的时光总是这么短暂,转眼国际小学期即将结束。Sahin和我在各自的课堂中都收获了许多知识,同时也在课外活动中加深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国际小学期办公室组织的文化体验活动,Sahin也都前往参加,并且赞不绝口。Sahin在分别的时刻告诉我们,他明年会来北京工作,他热爱着这个城市,热爱着这个国家。我们也在北京期待着与Sahin的再次相遇,与他相遇在北京的下一个盛夏。
人民大学国际小学期,是一段与机会相遇,与友情相遇的时光,谢谢你。
(国际小学期志愿者胡学文供稿)
国际小学期志愿者:与外国留学生“结对子”
■学生记者 王露莹
  我校国际小学期面向全球招收国际学生。随着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管理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国际学生培养质量也得到了提高。今年暑期,来自48个国家和地区的399名海外学生参加国际小学期课程,校园里国际学生的面孔更多了,“在地国际化”、“双向国际化”氛围更加浓厚
    7月18日,法学院2012级法商班学生黄丑梧就要回家了,而来自越南的英国留学生Anh要去洛阳旅游。17天前,他们在中国人民大学相识。道别之时,他们已把彼此当作终生难忘的好朋友。
   黄丑梧和Anh是我校国际小学期的“partners”(学伴)。在2014年国际小学期筹备和运行期间,有294名学生志愿者与国际学生“结对子”,在学习和生活等方面互相帮助、增进交流。
“第一次见到他的名字,很好奇”
 
   作为我校国际小学期的一项内容,“partner”由在校学生报名参加选拔。见面前,黄丑梧和Anh对于对方都曾有过种种设想。
 “第一次见到他的名字时,就很好奇他是哪里人,觉得很像印度名字,但又不确定,百度搜索才知道是越南名字,这又让我更好奇他的各个方面。”黄丑梧笑着说。
 “第一次给他发邮件我很紧张,不知道他是否在乎‘结对子’这件事,同时也不确定他有没有兴趣跟我保持联系,那真是既兴奋又有些担心。然而,当他告诉我,很高兴能够认识我的时候,我真的觉得松了一口气。”黄丑梧说,彼此的交流没有想象中那么困难。
   第一次见面那天,黄丑梧清晨起床就直奔公共教学一楼教室,见到了自己的伙伴Anh,“他带着山一样多的行李,我帮忙一起搬到他的宿舍。”

 

“我很感谢黄。她的热心帮助让我觉得很温暖。”对于Anh来说,来到一个完全不熟悉的国家,难免遇到各种意料之外的很难处理的事情,“她真的在各个方面都为我准备得很好。她帮我安顿宿舍,带我转了整个校园,我的中文不好,跟留学生宿舍的工作人员不好交流,她就充当我的翻译。让我觉得尤其温暖的是,她特别细心地告诉我怎么使用学校里的各种设备,比如学生卡、餐卡。”
“语言并不是交流的障碍”
  在与黄丑梧和同学们的相处中,Anh总是很努力地尝试听懂中文,也努力地尝试用中文回答问题。他告诉小伙伴,他在学习中文,并且在使用相关的中文课本。与Anh的相处,则让黄丑梧觉得“锻炼了英语表达能力,变得更自信”。
   通过国际小学期打造“在地国际化”、“双向国际化”的校园,让本校学生不用跨出国门,就可以接触国际一流师资、课程和来自不同国家、文化的学生,让外国教师和学生通过相关课程,了解本校教学科研特色、优势和中国文化,这是我校提升国际性、培养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的一个路径。
   在黄丑梧看来,相对于文化差异,语言不同并不会影响沟通,“语言完全不是障碍,相反的,我认为思维上和习惯上的不同其实是交流中最大的阻碍。我们通过双方肢体语言和上下文的意会,交流时是没有问题的。但有时即使双方语言都能听懂,理解的内涵却完全不同。”
  从越南到英国留学,又来到中国参加国际小学期,Anh对于文化差异与交流有着更多的体会。他举例说,越南也有十二生肖,但没有“兔”,取而代之的是猫,越南的节日以及庆祝方式与中国也有很多异同。谈及饮食,他觉得中国菜很不错,但在自己心目中,越南菜永远是第一,“因为哪里的饭菜都不如家乡的好吃。”
“学到的”与“遗憾的”
  “他勇敢乐观,有绅士风范,用心去体验新奇的事物。”
  “她是一个无忧无虑、乐观对待生活的女孩,她热情,同时又谨慎,做事前总是充分准备。”相处17天,黄丑梧和Anh发现了小伙伴的很多优点。
 “我觉得在他那里学到了很多我缺乏的东西,同时也对自己的未来有了一个更清晰的规划。他让我对‘是否走出去开阔眼界’有了一个很好的答案,那就是要抓住机会走出国门,去接触一些我不曾熟悉的社会与文化。”
   让黄丑梧有一点遗憾的是,她和Anh没有选修相同的课程,“如果我们选了同一门课应该会更好,这样我们可以平日里交流一些学术问题。同时,我们也应该组织更多由志愿者和partner一起参加的活动,这样可以增进彼此的友谊。”
 “希望学校提供相关服务来更多地帮助外国学生熟悉、适应环境。比如,提供出行提示、统一办理电话卡,因为我周围有些不会说中文、母语又不是英语的外国同学,他们在解决各种问题时遇到了很多困难。学校还可以在外国学生来到中国之前就提供一些帮助,比如常见问题解答汇总。”Anh对人民大学校园的留学生生活表示了更多期待。